当前位置:主页 > 查看内容

九华山有放生的地方吗,华山思过崖:放生,感应西方三圣现在云端

发布时间:2023-09-05 09:02| 有716位朋友查看

简介:他每天跟我一起,放生,放了以后,给病危的人和有需要帮助的人回向,不给自己回向,他说:“我本来很喜欢小动物,可我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做了酒楼,杀了太多动物,那是我不懂,……

九华山有放生的地方吗,华山思过崖:放生,感应西方三圣现在云端

2、在中国最讲究民俗特色的无疑就算过年了,在中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除了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外,而当地的民俗文化又颇有诸多特点,最具典型代表的地方民俗特色也就是年俗了,因在当地山民中一年要过两个年,即“荤年和斋年”。九华山对外开放30年来,“荤年和斋年”已被越来越多的游人、香客所接受并参与其中,成为一道经久不衰的民俗风情大餐。

3、九华山自唐代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以来,寺庙林立,香火旺盛。这里的山民有不少的习俗,在当地,百姓们每次过年总要过两次,即斋年和荤年。

4、每年腊月二十八日,是九华山老百姓们传统的荤年。这天,山民们整天忙上忙下,特别是家里的女主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山民家的大男人要清扫家门口的一切卫生,小孩们也会自然地帮助大人们洗衣洗菜,还有不少不怕寒冷的小孩们则领会大人的意识,上山折腊梅和万年青等类的植物带回家中,以示过年吉祥如意。午餐过后,山上炊烟袅袅,下午时分,山上村民家家户户前门口都要点一束香,之后,山民们就开始忙贴对联,父子齐上阵,抬来梯子,手拿刷子,贴上对子。瞬间,所有的门上都贴上红纸黑字的对联,喜气也就油然而生,大街小巷,各家各户,商铺店面,红红彤彤的大,小门上的门联在白雪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惹眼。

5、据有关史料记载,九华山在明清后期,始有邻近居民进山贸易,历代官府重视维护佛地尊严,禁止诸如宰杀猪、马、牛、羊,污秽教规等事,并勒碑警戒,于是便形成了当地以素食为主的生活习俗。

6、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这天为斋年,各家门前窗外总是烧香拜佛祭祖宗。斋年的菜系也比较丰富,有各种可口的生态蔬菜和豆制品以及香菇、笋干、笋衣等精品入席。

7、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撞响时,那种难忘今宵的气氛,足以让身居在都市的人深深震撼。其实能在佛教名山九华山上过上一个年保准让你流露出过年那别样的味道来。(稿源:皖江晚报)

8、九华山的历史悠久,曾经建有皇家花园,有过极其的辉煌一页。南朝之后,九华山逐渐衰落,解放初期,已经是一片颓败。经过政府的几度修缮,九华山被辟为公园,昔日的皇家花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到了二十一世纪,九华山幸逢盛世,在九华山公园的基础上,新建了玄奘寺。游人日益增多,香火也渐渐旺盛。历史、文化积淀,使九华山声名显赫。纵观历史,不少名人圣僧都曾在九华山留下过身影,象竺道生、玄奘、李白等。

9、今天的九华山玄奘寺所在地,东晋时候也有座寺庙,这就是青园寺。历史上的青园寺颇有名气,不仅规模较大,还有一些著名的人物,尤其是高僧在此居住、研学,高僧竺道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10、东晋义熙三年高僧竺道生从庐山返建康(今南京),曾来青园寺,因见此寺环境清幽,特在此居住过好一阵子。

二、放生乌龟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1、竺道生在此主要研讨佛教空有的论旨,体会到万物虽异、真性是同,因此提出了佛性即人的本性、善性的观点。以此观点,众生皆有成佛的条件,只要去掉世间欲望感情就能成佛。

2、竺道生(355?-434),东晋末宋初僧人。本姓魏,因依竺法汰弃俗出家,随师姓竺。竺道生颖悟聪敏,15岁便登坛讲座,又学习佛教说一切有部的教义。后又赴长安从鸠摩罗什学习大乘般若中观理论,成为鸠摩罗什的弟子。[1]

3、竺道生是佛教涅槃学者,早年精于般若,后来又学习涅槃,融合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说而成一家之言,对于涅槃学尤有所得,被后世称为“涅槃圣”。在当时谈玄讲空蔚然成风,般若学盛行之时,竺道生转而宣传涅槃佛性说,是中国佛学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4、因受《大般涅槃经》影响,竺道生提出了“顿悟成佛说”。唐代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宗旨,某种程度上即源于道生的思想。

5、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由于战乱,先世迁居江南。祖冲之青年时代进入专门研究学术的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先后在刘宋朝和南齐朝担任过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

6、祖冲之最伟大的成就是对圆周率的计算,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大明历》,最早把岁差引进历法,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个重大进步。除了数学、天文学的成就,祖冲之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机械发明家。他先后设计制造过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日行百里的千里船、计时器漏壶,以及利用水利加工粮食的工具水磨。据考证水碓磨制造的地方就在今天的玄奘寺所在地,当时叫乐游苑。

7、史籍记载,祖冲之曾在皇家园林乐游苑内试验他发明的指南车。《宋书·礼志》记载:“时有北人索驭(马麟半边)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使与祖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时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而焚之。”东晋义熙十三年,大将刘裕率军攻入后秦都城长安,缴获姚兴的旧指南车,象得到珍宝似的将它带回江南,但是车子的内部机械已经散失,只是空车架子。刘宋统治末年,禁军首领肖道成请祖冲之重造指南车。经过研究,祖冲之发现以前的指南车机械用木制的,精度不高,遂大胆改用铜制机械,灵敏度比木制的高,深得大家的称赞。后来肖道成做了皇帝,国号南齐。当时北朝有个叫索驭(马麟半边)的来到南朝,也为肖道成做了辆指南车,与祖冲之的指南车进行比赛,结果索做的车毛病不少,很不好使,而祖冲之的指南车运转自如。[2]

8、祖冲之还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为范本,制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祖冲之在地方做官时,看到农民舂米、磨粉费力,专门制造了一种水碓磨,《南史·祖冲之传》记载:祖冲之“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

9、鲍照(?-466)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字明远。因作过参军职务,世称鲍参军。他的青少年时代,在京口(今镇江)一带度过的。20多岁时,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病逝后,他也随之失职。后来又作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最后做了临海王的幕僚,为乱兵所害。

10、鲍照一生颇不得志,但是他的诗文,在他身前就颇负盛名,对后世的作家影响很大。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是诗歌。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艺术上具有感情强烈,辞藻华美的特点。

推荐图文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总排行

随机推荐